屏蔽线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屏蔽线是使用金属网状编织层把信号线包裹起来的传输线编织层一般是红铜或者镀锡铜
屏蔽线是为减少外电磁场对电源或通信线路的影响而专门采用的一种带金属编织物外壳的导线这种屏蔽线也有防止线路向外辐射电磁能的作用
屏蔽层需要接地外来的干扰信号可被该层导入大地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主要由铜铝等非磁性材料制成并且厚度很薄远小于使用频率上金属材料的集肤深度(所谓趋肤效应是指电流在导体截面的分布随频率的升高而趋于导体表面分布频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小即频率越高电磁波的穿透能力越弱)屏蔽层的效果主要不是由于金属体本身对电场磁场的反射吸收而产生的而是由于屏蔽层的接地产生的接地的形式不同将直接影响屏蔽效果
结构
包裹的导体叫屏蔽层一般为导电布编织铜网或铜(铝)铂
普通绝缘层+屏蔽层+导线高级绝缘层+屏蔽层+信号导线+屏蔽层接地导线
屏蔽线
屏蔽层一般需要接地屏蔽线的作用是将电磁场噪声源与敏感设备隔离切断噪声源的传播路径
屏蔽分为主动屏蔽和被动屏蔽主动屏蔽目的是为了防止噪声源向外辐射是对噪声源的屏蔽被动屏蔽目的是为了防止敏感设备遭到噪声源的干扰是对敏感设备的屏蔽
屏蔽线的屏蔽层不允许多点接地因为不同的接地点总是不一样的各点存在电位差
如多点接地在屏蔽层形成电流不但起不到屏蔽作用反而引进干扰尤其在变频器用的多的场合里干扰中含有各种高次谐波分量造成影响更大应特别注意
屏蔽布线系统源于欧洲它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屏蔽系统综合利用了双绞线的平衡原理及屏蔽层的屏蔽作用因而具有非常好的电磁兼容(EMC)特性
电磁兼容(EMC)是指电子设备或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同时不能产生过量的电磁辐射
也就是说要求该设备或网络系统能够在比较恶劣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同时又不能辐射过量的电磁波干扰周围其它设备及网络的正常工作
屏蔽电缆的屏蔽原理不同于双绞的平衡抵消原理屏蔽电缆是在四对双绞线的外面加多一层或两层铝箔利用金属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趋肤效应原理有效的防止外部电磁干扰进入电缆同时也阻止内部信号辐射出去干扰其它设备的工作
实验表明频率超过5MHz的电磁波只能透过38μm厚的铝箔如果让屏蔽层的厚度超过38μm就使能够透过屏蔽层进入电缆内部的电磁干扰的频率主要在5MHz以下
而对于5MHz以下的低频干扰可应用双绞线的平衡原理有效的抵消
屏蔽线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悬空
当信号线传输距离比较远的时候由于两端的接地电阻不同或PEN线有电流可能会导致两个接地点电位不同此时如果两端接地屏蔽层就有电流行成反而对信号形成干扰因此这种情况下一般采取一点接地另一端悬空的办法能避免此种干扰形成
两端接地屏蔽效果更好但信号失真会增大
屏蔽线接法
请注意两层屏蔽应是相互绝缘隔离型屏蔽如没有彼此绝缘仍应视为单层屏蔽
最外层屏蔽两端接地是由于引入的电位差而感应出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而最内层屏蔽一端接地由于没有电位差仅用于一般防静电感应下面的规范是最好的佐证
《GB50217-19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3.6.8控制电缆金属屏蔽的接地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拟信号回路控制电缆屏蔽层不得构成两点或多点接地宜用集中式一点接地(2)除(1)项等需要一点接地情况外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当电磁感应的干扰较大宜采用两点接地静电感应的干扰较大可用一点接地双重屏蔽或复合式总屏蔽宜对内外屏蔽分用一点两点接地(3)两点接地的选择还宜考虑在暂态电流作用下屏蔽层不致被烧熔
《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6.3.1条规定当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等电位连接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其原理是1.单层屏蔽一端接地不形成电位差一般用于防静电感应2.双层屏蔽最外层屏蔽两端接地内层屏蔽一端等电位接地此时外层屏蔽由于电位差而感应出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如果是防止静电干扰必须单点接地不论是一层还是二层屏蔽因为单点接地的静电放电速度是最快的但是以下两种情况除外1外部有强电流干扰单点接地无法满足静电的最快放电如果接地线截面积很大能够保证静电最快放电的话同样也要单点接地当然了真是那样也没有必要选择两层屏蔽否则必须两层屏蔽外层屏蔽主要是减少干扰强度不是消除干扰这时必须多点接地虽然放不完但必须尽快减弱要减弱多点接地是最佳选择比如企业中的电缆桥架其实就是外屏蔽层它是必须多点接地的第一道防线减小干扰源的强度内层屏蔽层(其实大家不会买双层的电缆一般是外层就是电缆桥架内层才是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必须单点接地因为外部强度已经减少尽快放电消除干扰才是内层的目的2外部电击和防雷等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必须要两层防护外层不是用来消除干扰的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的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必须多点接地内层才是防止干扰的所以必须单点接地
远离干扰源是最简单的抗干扰方法如果CAN线与强电干扰源远离0.5米干扰就基本影响不到了可是在实际布线中经常遇到空间太小而不得不和强电混在一起如图所示为某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系统CAN线与驱动线混在一起结果导致干扰很大只要与CAN并行的驱动线具备2A/秒的电流变化就会耦合出强磁场而导致CAN线上出现干扰脉冲所以CAN线必须要和电流会剧烈变化的线缆远离比如继电器电磁阀逆变器电机驱动线等
电动车控制柜
而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尽量保证强电与弱电分开捆扎距离上尽量远离实在避不开也要垂直交叉也不能平行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