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献:矮塔斜拉桥拉索技术上展示中国智慧
李文献干创新干得有滋有味
他不在科技人才汇聚的大都市也不在开放发达的沿海地区他在广西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里供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重山峦没能遮住他的双眼他把矮塔斜拉桥的拉索技术推向了世界高峰
一年中李文献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外11月的前20天他先是抵达福建后又去了江苏无锡再就是跑到上海后来又奔向四川攀枝花一切都与桥梁拉索有关比如他去福州是为公司竞标答疑使公司顺利拿下合同未来将在福建乌龙江上修建世界最大跨度的矮塔斜拉桥其拉索系统将由李文献所在的欧维姆公司提供最近两个月公司拿到了国内外十几座矮塔斜拉桥拉索的订单
李文献与拉索结缘是在上世纪末
那时福建漳州要建中国第一座矮塔斜拉桥而此前中国的斜拉桥都是高塔的1994年日本在世界上建造了第一座矮塔斜拉桥拉索从索塔中间连续穿过而不是像高塔桥那样锚在索塔上拉索对索塔的横向拉力几乎没有了只有竖向压力此外其景观性和经济性也比较好
欧维姆公司承担了漳州大桥的拉索体系建设那期间李文献没少往漳州跑他发现日本的拉索体系在技术上还存在索鞍应力过大穿索麻烦抗滑力不均匀防水效果差等问题我就老想着怎么完善和提升它的技术李文献说
他从索鞍入手拉索穿越索塔时被置入索鞍结构中其缺陷是索鞍的内外管接触部位应力过大有可能使混凝土开裂并且下层钢绞线会受到上面和侧面钢绞线的挤压受力情况差;索鞍内钢绞线的防腐无法检查未来钢绞线更换也难以实现
李文献提出采用集束孔索鞍的解决方案就是把索鞍由大粗管改成蜂窝状的小孔洞每个小孔穿过一根钢绞线这样就能把拉索的应力分散均匀地传递到索塔上钢绞线之间也不存在相互挤压受力情况明显改善同时防腐的问题也解决了
当李文献提出集束孔索鞍的技术方案后他咨询了许多企业但由于技术难度太高谁都铸造不出这种索鞍
他又想能不能改用焊接技术做一个新索鞍呢?他四处奔走终于说服一家企业试一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工人对企业总经理说那个神经病设计出的东西怎么能做出来?总经理鼓励大家不要泄气并反复改进工艺在报废了很多试制品后世界上第一个分丝管索鞍终于诞生了
2003年分丝管索鞍索通过了模型试验并在兰州小西湖大桥首次应用成功
不论是之前的内外管索鞍还是新发明的分丝管索鞍在安装后都面临着拉索在索鞍里相对滑动的问题抗滑就成为关键技术之一李文献带领的团队不断地研究使抗滑技术不断升级现在已到了第6代单侧双向抗滑装置欧维姆的矮塔斜拉桥拉索产品之所以能够占有国内80%的市场主要是我们的技术一直领先不断创新
欧维姆的矮塔斜拉桥拉索新技术还从国内流向海外
韩国人在设计矮塔斜拉桥KUMGA大桥时遇到了索塔应力过大的问题在一个日本人的推荐下韩国人找到欧维姆公司李文献解决了他们的难题后来欧维姆一举中标韩国KUMGA大桥拉索体系建设但韩国人还要对技术再做试验到瑞士去做拉索疲劳试验试验中采用欧维姆的拉索锚具和韩国产的钢绞线结果两次试验都失败了由于试验费用昂贵韩国人说再失败就得由中国人出钱做了欧维姆分析后认为失败原因是韩国的钢绞线性能达不到要求就提出换欧维姆的钢绞线结果使用中国产品试验顺利通过了继KUMGA大桥之后韩国又有5座矮塔斜拉桥也采用中国的拉索系统在国际上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孟加拉印尼等国都采用了中国的矮塔斜拉桥拉索体系
目前中国已建造矮塔斜拉桥120多座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这其中就有李文献及团队解决拉索关键技术的功劳
在基层搞创新李文献收获颇丰自治区新产品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排名均为第一还有41项专利这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奖励与评价